学校简介荆楚理工学院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本科院校,分为两个校区(主校区和医学院校区)。位于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城区。学校占地面积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余元。校园依山傍水,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洁美的“山水园林大学”逐步建成。按集中一个校区的发展规划,一校区办学还建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将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17000余名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莘莘学子正在这里求学深造。2012年,同一寝室五朵金花同圆考研梦被誉为美谈;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涌现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芳艳、“扎根黔南深山支教、入选伦敦奥运火炬手”余恒菊、“湖北省优秀创业个人”李新云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典型。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求稳定、强规范、谋发展”的思路,以“四大工程”(队伍提高工程、优势学科孵化工程、资产盘活与运营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按照“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积极开展“加强学习、抓好队伍、强化内涵、提高质量”活动,学校事业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历史沿革沙洋师范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址位于汉江之滨的荆门沙洋,故而得名。该校始建于1956年,校区环境优美,从1970年开始与原武汉大学、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原武汉师范学院联合办学,许国璋、章含之、赵德鑫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曾在校任教,为江汉平原培养了一大批师范教育人才。2001年根据教育部安排承担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多次被各主管单位评为文明单位,园林式学校等荣誉称号。沙洋师专突出的办学成绩,多次受到专家的好评和有关部门的表彰;2003年6月,省计委发布“湖北省百业状元榜”,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各校一同列为普通高校的龙头学校,这表明沙洋师专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绩已步入湖北省同类高校的最前列。2005年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获优秀组织奖,选送的舞蹈“乘着爱心的翅膀”获二等奖。荆门职业技术学院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4年8月,原名“荆门职业大学”,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首批城市职业大学之一。是以理工、医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管等多学科的省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实行“院—院—系”三级管理,下设人文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有中文系、政法系、经管系、外语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计算机系、机电系、化工系、生物系、口腔系、护理系、医疗系、基础医学部等15个系部。还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化工研究所、医疗生物技术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华夏文化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和1个附属医院。荆楚理工学院学院在坚持教学中心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积极拓展国际教育、科技交流渠道,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犹太护理学院、乌克兰乌美人文学院和加拿大国际护理学院结为友好学校,并签订了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开展学术、科技交流的友好协定。建有大学物理、基础化学、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等各类实验室和实训中心90多个,其中,基础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以及数控技术中心、印刷工程训练中心、口腔工艺技术中心、临床病理检验中心的设施配置及服务功能有较明显的优势。IPV6网络实验室目前处于湖北高校领先水平,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最新技术平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打造高职形象品牌,构建出了新的发展平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荆门职院在2004年湖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综合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2006年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2006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15项二级指标获得全优,并有鲜明特色。学术研究学校“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把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基层型大学“大协同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教师承担省市科研课题120余项,获省市科技成果等奖项41项。出版著作及主编各类教材30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被SCI、EI、ISTP、CA等收录300余篇。建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北省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校企共建牛磺酸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农谷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研究平台和基地。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与社会经济实践与科技产业化工作,承担了大量省市科研课题,获省市科技成果等奖项41项,其中2012年,学校参与研发的“谷之初”饮料上市,“牛磺酸结晶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改造”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对外交流【中德交流】在中国地方大学由学科型传统模式转向应用型特色办学的转型破茧期,2011年9月21日至23日,第三届“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德两国大学校长、专家教授和国际知名企业表汇聚一堂,共襄应用型高校发展大计。【校长出席大会】荆楚理工学院校长吴麟章教授应邀带队参加论坛。研讨会上,吴校长与刘欣教授分别作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荆楚理工学院特色办学实践”、“地方大学课程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的专题学术报告。学校提出“基层型大学理念”,强调破解地方大学办学难题的关键任务是,彰显大学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属性”,用“四化”理念(队伍建设社会化、研究活动应用化、人才培养实践化、考核机制企业化)建立产学研新机制,一体化地整合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构建领域性学科专业平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新的办学理念,成为该届论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激发了中外大学校长、专家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共鸣和热烈回应。受论坛特邀,吴校长主持了分论坛专题研讨,并与其他五位中外大学校长一起出席了大会嘉宾对话,结合中德专家提出的“以用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追求卓越”等问题,吴校长进一步阐明了依托社会办大学、协同创新与发展等“基层型大学”基本理念,并于会后接受了著名咨询评估机构麦克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的专访。本次论坛,既是增强学校与国内外应用型高校和知名企业研讨交流的极好机会,也是学校加强与中外校校、校企合作,增进“基层型大学”办学共识,共襄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延展平台。【校长主持论坛】中德论坛自2007年9月诞生以来,已分别在中国杭州和德国汉诺威成功举办两届。论坛致力于为中德两国应用型大学提供高层对话平台,增进和深化校校、校企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多元化项目合作,推动双边或多边战略伙伴关系建设。该届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程学院承办,论坛主题是“以用为本,追求卓越”。与会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如何特色发展”、“应用型教育与精英型教育是否相互抵触”﹑“产学研结合如何一体化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等议题进行了内容广泛、形式别样、卓有成效的交流与研讨,论坛直面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难题和现实挑战,展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为破解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方向性困惑,共谋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了新的思路,开启了新的办学方向,令与会者深感收获丰硕。文化科研【荆楚学刊】在湖北省、荆门市新闻出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学校多方努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批复,同意将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荆楚学刊》,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为CN42-1835/C。《荆楚学刊》的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突出学术性与地方性特色,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和荆楚理工学院学科优势,反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提供展示荆楚文化的学术平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CN42—1650/Z)是2001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共出版发行13卷,60余期。该学报创办十多年来,坚持围绕办刊宗旨,为促进学术繁荣,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曾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等荣誉称号。至此,学校公开出版刊物形成了《荆楚理工学院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荆楚学刊》“一报两刊”格局。【科研建设】荆楚理工学院校科研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为指引,创新管理,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注重培育,努力构建适合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平台、基础物质条件平台和科研促进机制,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氛围,培养和造就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凝聚主流学科学科方向,培育学科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学校内涵和特色建设服务,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为区域创新发展服务。学校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立项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学科门类综合性强,涵盖了理、工、医、文、经济、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在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医药、生物技术、荆楚文化、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师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与科技产业化工作,建有“荆门市医药创新研究中心”、“荆门市化工资源信息研发中心”、“荆门市广电研发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谷研究院”、“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市级科研基地6个。正在积极筹建申报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等)及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江生态经济研究中心”)。荆楚理工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护理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成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写作、高等数学、病理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等5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基础物理实验室通过省级合格评估验收。线性代数、计算机应用基础、制版工艺、外科护理学、教育原理等14种教材,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高级护理专业‘两段制’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获省级其它教学奖励60项。学院先后承担省、市科研课题120项。获地方科技进步奖41项,获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8项。教师出版著作80余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138余部。1986年创刊的《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二等奖、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第二届全国优秀栏目策划学报等。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9家刊物和数据库收录。在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中,获优秀学报一等奖。同时,学校还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平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广开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校市、校地、校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有500余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院系设置荆楚理工学院学校设有12个普通教学学院、2个教学部,并设有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学院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被列为湖北省“十二五”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被列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本、专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择优推荐至教育部遴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药物合成与优化”实验室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医药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被列为湖北省省级科研平台(基地),“靶向抗肿瘤药物中心”被评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教学建设【教学设备】学校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服务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余元,建有数控技术、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印刷工程、基础物理、基础化学、以及临床病理检验、口腔医学等各类实训中心和实验室1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余个。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机械基础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图书馆馆藏丰富,有纸质图书144万余册,电子图书40万余种,电子期刊8000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4个。校园网覆盖了全校两个校区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信息化程度高,2011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它是一所大学中相对最稳定的因素之一,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国外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无不如此,中国著名大学也不例外。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校已有很多愿意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家,但是还缺少卓越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中国很多大学对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多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质的层次,很少在教育理念的特色方面下工夫。这说明人们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还不深刻,还没有抓住办学特色形成的要害。荆楚理工学院创新性的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这在中国大学办学历史上是首次,这种办学理念在2011年中荆楚理工学院德大学论坛上亮相,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大力称赞,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务实的大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11”计划和“中国农谷”战略为学校建设基层型大学的思路提供了千载难遇的机会,全校上下谋定而后动,踏踏实实地抓住这个机遇;高度重视“2011计划”精神的学习贯彻,形成“尊重人才、支持人才、厚待人才”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携手“中国农谷”,借势“2011计划”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把学校推上特色发展之路。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评价学校“十二五”规划时说:“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符合地情校情,是很有魄力、完整的规划,理论阐述科学,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只要坚持基层型大学办学特色,就会很有发展前途。筹建老龄事业科学学院是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层面,面向社会特色办学的一种突破性探索,体现了学校特色办学的前瞻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将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的办学定位为致力于在老龄事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培养本科层次的老龄事业的高级护理服务者、社会研究者、产业开拓者、社会管理者,为中国的老龄事业培养专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中国的荆楚理工学院的战略目标要求学校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学者人物(学校的大师),创造特色办学成果,产生特色办学影响;要求学校学术开放型、办学国际化色彩明显增强;学校毕业生和校友社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社会奉献力明显提高。展望未来,荆楚理工学院将结合社会发展,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从校情、基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学科建设特征出发,组建或拟建一批特色学院,促进相关领域性学科建设,如老龄事业科学学院、新农村科技学院、循环经济工程学院、城镇与乡村建设学院、学前教育科学学院、社会管理与组织建设学院等。在实践途径和办学体系上构成一体化支持体系,坚持以专业学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建设新思路,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办学定位的基本内涵: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立足基层(湖北/荆门)、研究基层(湖北/荆门)、服务基层(湖北/荆楚理工学院荆门)”,突出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社会素养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即“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社会化人才。——总体目标定位:立足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型大学。即把学校建设成为“荆门有地位、湖北有影响、全国有名气”,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基层型大学。——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依托行业,面向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类型定位:建设一所立足基层需求,服务基层建设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办好专科教育,争取举办专业型博士生教育;重点加强基层型大学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培养目标定位:以“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人才培养理念统领育人工作,立足基层、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构建“社会大课堂”,逐步探索完善“立足基层、志在高远”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立足基层事业,追求卓越人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过去30多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既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自身也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需要继续改革创新,而且是与新一轮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荆楚理工学院在这种改革创新中坚持“大协同创新”,在传统地方大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新型大学特色发展之路。这类新型大学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化人才观,坚持“大协同创新”的主导思想和“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低重心、高品质”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基层经济社会的需要,深化内涵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改革实践表明,新时期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一、彰显“社会化属性”:坚持大协同创新(一)大学具有鲜明的“社会化属性”经过30多年的伟大改革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影响或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复杂问题。因此,中国要继续开展新一轮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世界经济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继续大有作为的社会大背景,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继续深入改革的社会大背景。邓小平同志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中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经做过精辟论断,即“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历史的必然”,这不是一个人的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教育主要力量的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属于社会化活动,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战略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具有鲜明的“社会化属性”。30多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已深刻证明,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既要坚持其“学术化属性”,更要切实坚持其“社会化属性”。大学坚持“社会化属性”是大学自身特色发展和与社会协同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大学的“社会化属性”要充分体现到大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战略体系中。这就要求,大学要积极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切实把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引领的历史进程之中,坚持教育基本规律与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主动融入到国家及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大格局之中,共享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特色发展。荆楚理工学院大学坚持“社会化属性”也是大学融合社会资源一体化建构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选择。大学的社会化属性要充分体现到办学定位及其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定位等核心定位和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来,并最终体现到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社会化属性对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根本要求,即大学要坚持社会化人才观。社会化人才观坚持素质教育,对人才有两个基本要求:(1)具备合格的人文与社会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阳光成人、立志成才、敬业成事”的宽广胸怀“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2)具备合格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积极的社会角色在开放合作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活动中努力升级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三个结合”培养人才,即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三个结合”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和社会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诠释。地方大学由于自身所处的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环境及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其社会化属性尤其要充分体现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进程和提高民族素质上来。这就要求地方大学要切实摒弃纯学术化的办学思想,避免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同质化发展和学术水平上的“世界一流、国内领先”,而要根据“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重在人才素质培养的本质要求、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努力在各自的分层分类办学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二)大学要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构建大协同创新机制新一轮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中国人口资源大国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比,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严重匮乏,尤其是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利用低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盘活与共享严重不足,这些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中国现有师资队伍主体上是在过去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封闭办学和应试教育的传统要求,重知识轻素质,重传授轻引导,师生角色固化与分化明显,难以总体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较高要求。这些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一方面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纳入到新一轮经济社会改革的总体规划之中逐步化解;另一方面赋予了大学新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必须坚持大学的社会化属性,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形成大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荆楚理工学院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就是坚持人才的社会化培养模式,这与社会化人才观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要求,要切实坚持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但是,素质教育的质量不是在校园课堂上“讲”出来的,社会化人才也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来的。除了校园学习教育的主渠道外,社会化人才及其培养模式要求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提升自我学习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向大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而积极培养和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升级发展能力。因此,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要求大学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走社会化培养模式之路。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要求大学积极发掘潜在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协同创新与一体化合作机制,把它们有效地组织到大学教育体系之中,形成“校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有利于盘活并共享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成果与信息资源、项目与资金资源等),进而有利于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有利于师资队伍提高业务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有利于把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优势产业与特色事业、社会重大工程与市场经济活动等组织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有利于课程体系创新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大学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因此,大学要积极转变办学治校理念,强化作为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拓者、组织者的作用,彰显大学的“社会化属性”,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正确处理大学“社会化”与“学术化”两个属性之间的关系学术化属性是大学从高等教育学的范畴对自身的基本要求,而社会化属性则是社会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范畴对大学的基本要求,决定着大学存在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大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学术化属性”和“社会化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的社会化属性不仅不会弱化其学术化属性,反而会强化其学术化属性的发展方向,更加积极地彰显其学术化属性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社会化属性主要体现在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方向上,而学术化属性主要体现在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内涵中。只有两种属性的有机融合,才能有利于提高社会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无论大学的社会化属性,还是学术化属性,它们都要统筹落实到“育人为本”和提高社会化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坚持“大协同创新”将最有效地促进地方大学统筹这两个属性。二、实现“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型(一)新一轮经济社会改革要求高等教育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荆楚理工学院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赋予了社会勃勃生机。但是,中国经济社会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复杂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来自长期未被彻底解决好的基础性问题(如三农问题);有来自社会运行过程中激发的新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生态保护与资源环境问题);同时也有社会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如社会老龄化问题、人才素质问题、国家创新能力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自上而下”,即从体制机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层面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改革部署,如: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如“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更新“发展观念理念”(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深化“科技文化创新”(如“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建设”)”等。二是“自下而上”,即从基层社会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层面,通过积累性改革进行呼应,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三化”并举;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当然,这两种方式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往往以更直接的方式首先在基层经济社会突出表现出来。因此,按照中央总体思路和要求,各地区积极开展基层社会经济改革探索,以“自下而上”的积累式途径推进中国社会经济改革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推进相关改革创新以更加富有成效地发挥“科技的关键作用、人才的核心作用、教育的基础作用”。尤其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所覆盖的基层领域长期以来处于非重点关注状态,面临着“人才最短缺、教育最薄弱、科技最不发达”的瓶颈性制约,尤其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反哺和支持”,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反哺和支持。因此,全社会迫切要求高等教育相应地加强改革,以适应新一轮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二)地方大学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一轮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也同时需要“自下而上”,它们对“科技的关键作用、人才的核心作用、教育的基础作用”具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要求。一般来说,“自上而下”覆盖的改革发展领域迫切需要大力建设好创新型大学,培养培训更多的创新型社会化人才;而“自下而上”覆盖的改革发展领域是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领域,迫切需要大力建设面向基层社会经济改革发展需要的“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大学(即下面定义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培养培训更多的“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这正是从“社会化属性”出发,提出高等教育要分层分类办学要求的社会大背景,即全社会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范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分层分类办学的改革要求。然而,高等教育的分层分类办学思想,迄今几乎都是从大学的“学术化属性”出发并局限在高等教育学的范畴内进行讨论、设计的,并未真正做到“跳出教育思考教育”。地方大学由于和基层社会经济有着天然的直接联系,对基层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更加积极地响应“自下而上”的基层社会经济改革发展领域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切实跳出“学校本位”的传统思想,坚持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树立“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和基层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的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三)坚持“社会本位”的地方大学——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荆楚理工学院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是指这样一类新型大学: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大学的“社会化属性”出发,用哲学与社会科学的思维,紧密结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经济改革发展要求,对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大学”进行更加具体的分层分类而建构的一类新型大学。这类新型大学不是以远离社会构建纯学术化的“精神乌托邦”为目的,而是践行“融入社会、协同创新”、“校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观念,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低重心、高品质”发展道路,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础作用,通过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合作机制,努力把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组织到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培养“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在错位发展、服务社会中彰显优异品质。这类新型大学将学校的定位放在更加具有“本质规定性”的“社会纬度”,引领大学的正确发展方向。这种“社会导向”的新型大学定位观,与大学常规分类理论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联系的一面,是强调大学本质上是具有学术化属性的人才培养机构,必须恪守大学精神和学术秉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区别的一面,是强调大学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应是具有社会化属性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强调大学不能外在于社会而独立存在,而应同时遵循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律,彰显依存于社会的特色发展价值。因此,这类新型大学强调,大学已不仅仅是学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拓者、组织者,是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集成化发展的社会平台。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院校和高教体制尤其要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高等教育应该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它的长期发展方向。”地方大学应当走出学术型主导的传统办学模式,确立社会化导向的“基层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基层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作为办学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融入到与基层经济社会“协同创新”的改革发展体系之中,探索与基层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中国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范式,实现大学教育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式办学模式向社会化培养模式转型。这类新型大学体现了大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中国式”演绎,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也是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荆楚理工学院这类新型大学切实坚持以社会为大课堂,坚持大协同创新。在中国现行教育投入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大学通过政策主渠道获取的教育资源不容乐观。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方大学往往很难吸引到所需的各类骨干人才、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生源,或者为此要付出更大更多的投入。因此,如果把办学治校思想封闭在高等教育自身范畴或封闭在大学校园,那么相比较而言,地方大学就很难摆脱“办学条件差、人才队伍弱、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发展窘境。但是,地方大学一旦转变观念,跳出自身本位的藩篱,转向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那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层经济社会将成为地方大学生机勃勃的大课堂,地方大学必将迎来特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教学成果】学校探索实践“131”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体育和人文精神在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促进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深入开展“全员育人”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生为本,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紧抓“规划、创业、就业”主线,全面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等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基础好的地区广泛建立就业窗口,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就业服务优良。就业推荐方面实行“实习+就业”及“招聘活动月”模式,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95.46%、90.81%、91.28%,多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行业覆盖政府机关、医院、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也有很多到部队和西部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十年耕耘,桃李满园,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在荆楚理工起步,成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栋梁。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教学,浓厚的人文氛围熏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毕业生。刘芳艳同学“携盲母上大学”的事迹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湖北省委领导关注,被列为2006年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学校坚持“立足基层、志在高远;融入社会、追求卓越”,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特色办学思路,秉持“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开展“全员育人”工作,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稳步上升,现任领导张盛仁党委书记:张盛仁男,汉族,湖北襄阳人,中共党员,196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07-1988.04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作(1985.10-1988.02借调国家教委计划财务司工作)。1988.05-2007.08湖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工作。历任财务处副处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干部人事处处长(2002.01-2002.04湖北省委组织部选派赴英国伍斯特大学行政管理班学习),2007.08-2011.04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吴麟章校长校长、党委副书记:吴麟章男,汉族,江西余干人,1969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997.9-1999.9公派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学习进修,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济南市科技局副处长,武汉纺织大学电信学院院长,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常委;吴麟章教授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Chinesephysicsletters》特约审稿人,兼任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麟章长期从事光电子薄膜材料生长与器件制备、薄膜材料与器件性能表征、器件物理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量子阱等低维结构及其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中取得丰富成果。他带领团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择优资助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项科研课题,积极从事太阳能光伏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太阳能并网发电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促进太阳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现任荆楚理工学院校长、党委委员、副书记。钱先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钱先发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京山人,1962年7月生,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1981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湖北省京山县副县长,荆沙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正县级),西藏加查县委书记,沙洋区委书记,沙洋县委书记,荆门市委副秘书长。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车定祥副校长、党委委员:车定祥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沙洋人,1955年3月生,湖南大学毕业,教授。1972年12月参加工作,曾任荆门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荆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正县级)。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副校长、党委委员:石鸣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天门人,1957年7月生,在职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教授。1974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沙洋师范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正县级)。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副校长、党委委员:黄国辅男,汉族,湖北荆门人,中共党员,1964年11月生,政治学博士,教授。1987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7月参加工作,历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团委书记,华中师范大学饮食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王炎廷副校长、党委委员:王炎廷男,汉族,湖北监利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1964年11月出生,1985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历任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建工系副主任、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2000年7月起先后任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发展规划处处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人事处处长,2012年7月当选三峡大学党委常委。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杨希雄副校长:杨希雄杨希雄,男,汉族,湖北沙洋人。博士、二级教授、主任药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荆门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常务副院长,荆楚理工学院院长助理兼化工与药学院院长。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荆门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委员、农工党荆门市委主委、农工党湖北省委委员。副校长、党委委员:王学民王学民,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山人。1964年12月生,大学学历,理学学士学位,三级教授。198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荆楚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荆楚理工学院院长助理兼任生物工程学院、新农村科技学院院长。现任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招生政策录取规则荆楚理工学院1、学校调阅档案比例一般为120%,艺术类专业调档比例根据生源情况进行调整。2、学校英语专业要求考生的外语考试语种为英语;其他专业考生不限制语种。但学校所有非外语专业,外语公共课只开设英语。3、录取体检标准以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为基本依据,新生报到时要进行全面体检复查,凡体检结果与高考体检表严重不符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4、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考虑录取第二志愿考生。5、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采取志愿优先的原则,同一专业志愿考生按总分高低依次录取,不设专业级差。6、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艺术类专业文理兼收,文化成绩计分方式以所在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相关规定为主,专业成绩为2013年考生所在省份艺术类专业联考(或校考)合格成绩。艺术本科专业录取办法:未进行专业统考的省(市)、认可其它同批次本科院校的专业合格证,录取规则为:学校组织本科专业校考省份的艺术本科专业(湖北音乐表演和广播电视编导,安徽美术类和广播电视编导,湖南音乐和广播电视编导、江苏音乐表演、美术类和广播电视编导,江西美术类和广播电视编导,山西美术类)在专业、文化成绩双过线前提下,以综合分从高到低录取,综合分=(专业成绩/专业总分)×700+(文化成绩/文化总分)×300。学校未进行本科专业校考的省份(浙江、河南、宁夏、甘肃)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录取按照各省招办规定的投档特征分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各省不尽相同。凡未作要求的省份在文化、专业双过线后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7、报考学校工业设计专业(非艺术类)的考生需具有一定绘画基础。8、对江苏省考生安排专业时,按照“先分数后等级”的办法执行。即:按照考生的投档成绩排序,分数相同时按选测科目等级高低排序,相关科目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相关科目理工类为物理,文史类为历史,同等条件下,考生必测科目等级高者优先录取。9、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专业志愿清”录取规则。学校地址学院地址: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大道33号。邮政编码:448000公交:在火车站(汽车站)乘一路公交可直达学院,也可乘坐2路和5路公交。相关新闻荆楚理工学院一连廊发生垮塌正值暑期幸无人伤亡荆楚理工学院一连廊发生垮塌2013年8月19日,荆楚理工学院一处连廊发生垮塌,由于正值暑期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垮塌处位于荆楚理工学院行政楼和图书馆之间的连廊,垮塌长度约10余米,垮塌下来的铁质骨架坠落在楼下草坪上,庆幸的是由于正值暑假,草坪下没有学生,没有人员伤亡。荆楚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揭牌独立办学2014年招生2013年12月25日,荆楚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揭牌。该校以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为基础,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荆楚理工学院的二级学院实行独立办学。根据湖北信息工程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职业技术学院将先开设3至5个高职高专专业,然后根据校区办学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再对专业进行相应增加和调整。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开始招生,招生计划由荆楚理工学院每年根据自身需要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向省教育厅申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工作由荆楚理工学院本部负责完成,毕业证由荆楚理工学院颁发。联系电话:
锟斤拷锟斤拷谋思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私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站锟斤拷图
Copyright © 2011-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