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建,沂州府于考棚成立沂州中学堂。百年沧桑,几易其名,先后称山东省第十中学校、山东省立五中学校、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山东省临沂中学、临沂红旗中学学校简史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成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其中府郡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当时山东省辖10个府,每府设一所中学堂。沂州府的府治在临沂,就以本府所辖七县共用的科举考棚(现临沂剧院和临沂市检察院所在地)作为校址,成立了“沂州中学堂”。这就是临沂地区最早的官立普通中学。1913年(民国二年),沂州中学堂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校”。1914年改为“山东省立五中学校”。五中第一任校长是徐鸿策,其后分别是赵灵谷、商自箴、庞镜如、徐眉生、刘承攽。教师初称“教习”,北伐后称“先生”,学生初由各县保送,辛亥革命后统一由学校考试录取。1926年,军阀混战殃及临沂,张宗昌部方永昌驻五中校内,房舍校具惨遭破坏。1928年十月,徐眉生被任命为校长。此时五中破屋颓垣,各级学生合计不到70人。1928年12月,山东省立五中学校改称“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省立五中在徐眉生校长任职期间得到很大发展。1929年开始招高中班,仅一年即奉命停办。1930年秋,又设高中班,校址扩大为四处:校本部仍在考棚街,称为一院;二院在僧王庙;三院包含洗砚池、琅邪书院和右军祠;四院在南大寺。此时的五中课堂里书声朗朗,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读书会、演讲会、话剧团、民乐队等学生组织活动得有声有色。当时的五中被认为是鲁南最高学府。如今许多年长者提起老五中皆赞不绝口,可见当时盛况。由徐眉生校长作词的五中校歌,如今听起来依然慷慨激昂:“黄海之滨,泰山之阳,巍巍五中,东南之光。蔚我青年,任重道远,民主陶冶,科学训练,纯洁热烈,以爱以战。我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是社会改造中坚。干!干!干!冲破封建樊笼,站在时代之先!”老五中具光荣的革命传统。1931年中共党员刘德生(刘盛华)考入五中,他根据上级指示,在五中发展党员,正式成立了五中支部,并担任书记。很多学生在这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党员和进步学生,如王效先、何秀芝、李清漪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学生反对“不抵抗”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五中学生也积极响应。徐眉生校长坚决抵制反动当局镇压爱国学生。国民党临沂党部诬告徐眉生指使学生砸碎其党部大门招牌,韩复榘下令查处为首学生。学生党员被迫离校,徐眉生校长也于1932年6月被迫辞职。1932年秋,刘承攽继任校长,军统张容溪为训育主任,逮捕进步学生,造成白色恐怖。进步教师刘进之、钟星帆等联合一部分学生,不断与反动统治进行斗争。1934年2月,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改称“山东省立临沂中学”,时有高中3个班,初中9个班,在校学生417名,校址仍在考棚。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入侵,临沂中学停止招生。1937年冬,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刘惜愚(刘进之)、孔祥男的带领临沂中学的一部分师生历尽艰难去延安,已故去的解放军二炮原政委刘立封将军,现仍健在的临沂行署老专员王任之便是去革命圣地的老校友。另一部分师生,在教务主任王振绪(王晓纶)等人带领下,携带图书、仪器撤向大后方,在四川绵阳参加成立了“临时国立第六中学”,还有一部分师生则留在临沂或逃往他乡。22级老校友崔容早回忆: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山东,省政府决定学生提前毕业,持省里发给证明执照,可到重庆大后方去学习。民族危亡、国家苦难之际,临沂中学被迫停办。日伪期间,1941年10月伪政府开办了一所省属的初级中学,也使用“临沂中学”校名,校址在孔庙。第一任校长张仲驭,最后一任朱珍亭。教师中有原老五中的教师张秋帆、张鸣雪等。学校共招收四届学生。1945年日寇投降时,学校停办。解放战争暴发后,临沂城被国民党政府占据。1947年秋,原省立临沂中学校长刘承攽和一部分撤往大后方的临沂中学教师职工又返回临沂,在原五中校址上恢复了临沂中学。在临沂解放前夕,临沂中学的师生为躲避战乱而再次南撤,先是到了南京,后又去了芜湖。后来一部分师生去了台湾,另一部分留在了芜湖。留在芜湖的这部分师生,在芜湖解放以后大都参加了华东军政大学。解放后,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恢复中学教育,鉴于当时尚不具备建立独立中学的条件,决定先在临沂师范内附设中学部,简称“临师附中”或“中学部”,当年夏季招收了第一个初中班,称“中学部第一级”,简称“中一级”。1951年春季又招收了第二个班称“中二级”,也就在同时,中一级、中二级从临沂师范校院迁到考棚街原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的校址上,但仍由临沂师范代管,负责人是庄梦生。中学部在1951年夏季又招收了一个班,称“中三级”,1952年夏季招收了一个班,称中四级,这时的中学已经发展到了7个班,共有学生360名,专职位教师15名,接近原老五中的规模。中学部不仅接收使用了原省立临沂中学的校址、校舍,教师中也有原校的教师,如张雪鸣老师。中学部实际上承接和恢复了原临沂中学因战争而被迫中断了的教学事业,它与原临沂中学自然形成了承袭关系。1953年4月,临沂专署文教科决定,将临沂师范中学部改为独立中学,并为此向省教育厅呈递了报告(山东省人民政府临沂行政公署文教科中教字【53】第6号)。新的校址选在了临沂城东南郊的一片荒野上(即临沂一中现址)。建校时中学部师生积极参加了建校劳动。1953年秋季,新校舍落成,中学部随即迁到了新校,并脱离临沂师范而成为独立的中学,取名为“山东省临沂中学”,学校当年即招收了6个初中班、2个高中班,初中班称“中五级”,高中班称“高一级”,加上原中学部尚未毕业的中三级、中四级,这时全校共有13个班。教职工队伍中,除了原中学部的教职工外,又从刚刚停办的鲁中南联立师范学校调进一批教师。学校初具规模,但领导班子尚不健全,仅任命钟伯荣为副校长,主持工作。学校的党员与临沂师范的党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党支部,隶属于专署机关党委。1956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且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同年设立了党支部,孟宪法任党支部书记。1960年钟伯荣被任命为校长,学校完成了领导班子组建。1963年赵明远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发展,成绩突出,各项事业走在了全省中学教育的前列。当时临沂籍的大学生大都是从临沂一中考出。1960年临沂一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钟伯荣校长代表山东中学界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文革期间,临沂一中曾用过“红旗中学”、“临沂中学”等名字,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焕发了青春,王曰琏、王思清先后任校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于197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办好的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杨褔纯出任校长,薛忠伦任党总支书记。杨校长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学校大力推行实施,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主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1993年经省教委全面验收,荣膺“省级规范化学校”之称。1999年,李世良任校长、党委书记。他带领全体一中人,为临沂一中勾画出了壮丽的发展蓝图,承担起了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历史重任,使临沂一中各项工作都稳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临沂一中成功地举办了百年校庆。临沂一中经历风雨百年,已是桃李满园。深厚的文华底蕰,铸就了高素质的一中人;先进的教育理念,打造出一批继往开来的一中人。多年来,人们对从一中走出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综合素质强。一中人正踏着百年的足迹,迈向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校容校貌临沂一中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北校区占地146亩,南校区占地500余亩,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6.3%.学校总体布局和谐统一,既有矗立的楼房,又有玲珑的园林,校内道路通畅,绿化层次分明,硬化绿化美化有机结合,白杨挺拨,草地碧绿,松柏苍翠,桃李芬芳。环境幽雅,学习条件优越。被评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省级“绿色学校”。学校将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景观建设和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校徽校旗一、图案:主图案看起来象一只展翅高飞的鸟,象征着一中及其学子的腾飞。1.鸟的白色的颈从上往下与绿色的躯干从下往上看,构成L(Lin),2.鸟的白色的颈从上往下与绿色的躯干从上往下看,构成Y(Yi),3.鸟的白色的颈从上往下与黄色的翅膀从上往下看,构成Y(Yi),4.鸟的白色的颈(含嘴)从上往下与黄色的翅膀从下往上看,构成Z(Zhong)。整个主图案的意思是LinYiYiZhong(临沂一中)。二、颜色(一)校旗和教师校徽底色校旗和教师校徽底色为红色,国旗的颜色,象征着学校在祖国的怀抱中不断成长,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胸怀祖国,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发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二)学生校徽底色学生校徽底色为蓝色,天空和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三)主图案颜色1.颈的白色象征着真诚和学生心灵洁白无瑕,对祖国、世界和人类怀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2.躯干的绿色象征着生命力,寓意临沂一中和她的学子蓬勃向上,生生不息。3.翅膀的黄色象征着丰收,寓意临沂一中桃李满天下,她的学子成为祖国建设乃至全人类发展的英才。三、汉字书法“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系集书圣王羲之之墨宝,正是“千古书圣,点墨成金领风骚;待数风流,逾越先哲看今朝”!四、英语采用英语“No.1MiddleSchoolofLinyiShandong(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正是体现了邓小平先生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术来”的指导思想。诚然临沂一中是一所初建于1903年的百年老校,但是,她与时俱进,更是以开放、进取的姿态做“三个面向”的表率。外教的聘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都是很好的诠释。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校徽(校旗)的初稿设计者为本校高中1999级学生楮延艳(女)同学。校训一、诞生过程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成立于1903年,始称沂州府中学堂,曾名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临沂中学等。2003年,历经世纪沧桑的临沂一中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百年校庆时,许多师生、校友认为,学校经过了百年的厚重积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一中精神”。但作为凝聚全体师生,凝炼体现“一中精神”的校训,一直没有落定,成为临沂一中人心中的缺憾。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拟订过校训,但现在看来都不能全面概括临沂一中这所百年老校的传统和精髓。因此,拟定校训就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提上议事日程。自2004年九月起,向全校师生、校友、著名作家征集,取得了反映“一中精神”的大量一手材料;同时指定专人查阅大量文献,对临沂一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校训进行深入研究;成立了由李世良、唐振荣、郑世东、潘仲达、李桂森、郝延庆、杨继勇等七人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大量的初稿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从中选出六份。又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然后提交临沂一中全体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表决,最后敲定“智圆行方,厚积薄发”为山东临沂第一中学的校训。二、校训阐释校训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浓缩性词语,概括性地提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智圆行方,厚积薄发”基本涵盖了这种思想。①字斟句酌,意味深长。“智圆行方”的概意为既有雄才大略又品正方行,并且为行为智略,实现德才的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则是经过综合素质的厚重积累,在不久的将来对所积累才智与道德品质的充分发挥与展现。《辞海》对“智圆行方”的解释:“谓智虑要圆通灵活,行为要方正不苟。”《淮南子·主术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圆)而行欲方”。又:“智员(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这里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知行统一的崇高追求。“智圆”彰显了我们对教育对象在智育方面的期待,“智”字首意为“聪明”,亦涵盖了“知识”、“智慧”与“智谋”,在现代意义上并可引申为使学生掌握比较广博全面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能独立地获取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与智慧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圆”字浑厚,《辞海》释其有“丰满”、“圆满”、“饱满”之意,亦有“运转无穷”之意,还可为“天”的代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以圆为天的代称。《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在现代意义上可引申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心智能力,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所期盼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智圆行方”才能“戴圆履方”——顶天立地;只有具备完整渊博的知识结构和聪明才智,才能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下纵横世界、驰骋天下!“行”,《辞海》解释为“行为、造诣”,如“品行、德行”。现代意义可引申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行;“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辞海》释例《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志行忠方”);亦有“规矩、原则”之意(《孟子·离娄上》:“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还有“方法、方略”之意。现代意义上可引申为为人处事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策略。“行方”可以概括为品正方行,引申为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传统文化和社会的道德规范、符合国家意志和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厚”取意“深重”,“宽厚”。“积”,取“集聚”、“储蓄”之意(《诗·周颂·载芟》:“有实其积,万亿及秭”。有实,充裕的样子;亿、秭,数量名)。“厚积”是指综合素质的厚重积累;“薄”取“迫近”、“将要”、喷薄欲出之意,“发”则有“奋起”、“兴起”、“显现”之意。②凸显了德才兼备的素质教育思想。从整体理解上可以看出,厚重地积累卓越的道德品质、博深的知识与智慧,以利于人生的终身发展,既是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③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进取精神的高度结合。人们可以想象到一个个具有高尚道德、满腹经纶、踌躇满志、身心健康的儒雅之士正在临沂一中造就,甚至可以想见他们在临沂一中厚重的积累后那喷薄欲出的英姿。④无论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学校,都具有目标性和指导性。⑤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通俗易懂而不直白,内涵丰富而不晦涩。⑥对仗工整,妙在其中。“圆”对“方”,“智”对“行”,“厚”对“薄”,“积”对“发”,语言具有回环之美,讲来既顺口,又令人回味无穷。虽然取意不同,但字面对仗严整。细细品味,犹如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无方圆不成世界,无方圆不成团体,无方圆不成人才;只有智圆行方,才能戴圆履方;无厚积不能薄发,只有今天的厚重积累,才能在明天顶天立地,驰骋世界。“智圆行方,厚积薄发”这一校训由潘仲达先生拟定,在内涵的挖掘上也凝聚了“校园文化领导小组”诸位先生和全校师生的智慧。百年风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成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其中府郡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当时山东省辖10个府,每府设一所中学堂。沂州府的府治在临沂,就以本府所辖七县共用的科举考棚(现临沂剧院、市检察院一带)作为校址,成立了“沂州中学堂”。教育部高中办首席主管7Levis评论道:这是临沂地区最早的官立普通中学。辛亥革命后,1913年(民国二年),沂州中学堂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校”。北校读书园一角1914年改为“山东省立五中学校”,五中第一任校长是徐鸿策,其后分别是赵灵谷、商自箴、庞镜如、徐眉生、刘承攽。教师初称教习,北伐后五中老师称先生,学生初由各县保送,辛亥革命后,统一由学校考试录取。1926年,军阀混战殃及临沂,张宗昌部方永昌旅驻五中校内,房舍校具惨遭破坏。1928年10月徐眉生被任命为五中校长,此时五中破屋颓垣,各级学生合计不到七十人。1928年12月山东省立五中学校改称“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省立五中在徐眉生校长任职期间,得到很大发展。学校1929年开始招高中班,仅一年即奉令停办。1930年秋又设高中班,校址扩大为四处:校本部仍在考棚,称为一院;二院在僧王庙;三院包含洗砚池、琅琊书院和右军祠;四院在南大寺。此时的五中课堂里书声琅琅,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读书会、演讲会、话剧团、民乐队等学生活动有声有色。临沂人皆把五中视为鲁南最高学府。如今许多年长者提起老五中皆赞不绝口,可见当时盛况。由徐眉生校长作词的五中校歌如今听起来依然慷慨激昂、群情振奋:“黄海之滨,泰山之阳;泱泱沂水,文化滋长;巍巍五中,东南之光。蔚我青年,任重道远,民主陶冶,科学训练,纯洁热烈,以爱以战。我们是革命的前驱,我们是社会改造中坚。干!干!干!冲破封建樊笼,站在时代之先!”老五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1年中共党员刘德生(刘盛华)考入五中。他根据上级指示,在五中发展党员,正式成立了五中支部,并担任书记。很多学生在这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党员及进步学生,如王孝先、何秀芝、李清漪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学生反对“不抵抗”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五中学生也积极响应,徐眉生校长坚决抵制反动当局镇压爱国学生。国民党临沂党部诬告徐眉生指使临沂学生砸碎其党部大门招牌,韩复榘下令查处为首学生,学生党员被迫离校,徐眉生校长也于1932年6月被迫辞职。1932年秋刘承攽继任校长,军统张容溪为训育主任,逮捕进步学生,造成白色恐怖;进步教师刘进之、钟星帆等联合一部分学生,不断与反动统治进行斗争。1934年2月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改称“山东省立临沂中学”,时有高中3个班,初中9个班,在校生417名,校址仍在旧时考棚院内。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入侵,临沂中学停止招生。1937年冬,在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惜愚(刘进之,老人近已出版诗集《爱晚集》)、孔翔男的带领下,临沂中学的部分师生历尽艰辛去了延安。已故去的解放军二炮原政委刘立封将军、现仍健在的临沂行署老专员王任之便是去革命圣地的老校友。另一部分师生,在教务主任王振绪(王晓纶)等人的带领下,携带图书、仪器撤往大后方,在四川绵阳参加成立了临时国立第六中学;还有一部分师生则留在临沂或逃往他乡。不久前采访22级老校友崔容早时,他清晰地回忆了这段历史:他本人1935年春考入临沂中学.北校读书园蘑菇亭1937年由于日军侵略山东,省政府决定提前毕业。省里颁发给学生护照,可到重庆大后方继续学习。民族危亡、国家苦难之际,临沂中学被迫停办;国难当头,此时的临沂中学师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辛酸。1941年10月伪政府开办了一所省属的初级中学,也使用“临沂中学”校名,校址在孔庙。第一任校长张秋帆,第二任张仲驭,最后一任朱珍亭。教师中有原老五中的教师,如张秋帆、张鸣雪等。学校共招了四届学生。1945年日寇投降时,学校解散。解放战争爆发后,临沂城被国民党政府占据。1947年秋,原省立临沂中学校长刘承攽和一部分撤往大后方的临沂中学教职工又返回临沂,在原五中校址上恢复了临沂中学。在临沂解放前夕,临沂中学的师生为躲避战乱再次南撤,先是到了南京,后又去了芜湖。后来,一部分师生去了台湾,另一部分留在了芜湖。留在芜湖的这部分师生,在芜湖解放以后大都参加了华东军政大学。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恢复中学教育,鉴于当时尚不具备建立独立中学的条件,决定先在临沂师范内附设中学部,简称“临师附中”或“中学部”,当年夏招收了第一个初中班,称“中学部第一级”,简称“中一级”。1951年春季招收了第二个班,称“中二级”。也就在这同时,中一级、中二级从临沂师范校院迁到考棚街原“省立第五中学”的校址上,但仍由师范代管,负责人是庄梦生老师。教师中就有原老五中的张鸣雪老师。中学部在1951年夏季又招收了一个班,称中三级;1952年夏季招收了四个班,称中四级。这时中学部已经发展到七个班,共有学生360名,专职教师15名,接近原老五中的规模。1953年4月,临沂专署文教科决定,将中学部改为独立中学,并为此向省教育厅写了报告(山东省人民政府临沂区行政公署文教科中教字[53]第6号)。新的校址选定在临沂城东南郊的一片荒野上(即现临沂一中所在地),建校时中学部师生积极参加了建校劳动。1953年秋季,新校舍落成,中学部随即迁到新校,并脱离临沂师范而成为独立中学,取名“山东省临沂中学”。学校当年招收六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初中班称“中五级”,高中班称“高一级”,加上原中学部的中三级、中四级这时全校共有13个班。教职工队伍中,除了原中学部的教职工外,还从刚刚停办的鲁中南联立师范学校调进来一批人。学校初具规模,但领导班子尚不健全,仅任命钟伯荣为副校长,主持工作。学校的党员与临沂师范的党员共同组成一个党支部。1956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且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同年设立了党支部,孟宪法任支部书记。1960年钟伯荣被任命为校长,学校完成了领导班子的组建。1960年临沂一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钟校长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赵明远任校长兼书记,学校持续发展,当时临沂籍的大学生大都从一中考出,学校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省中学教育的前列。综上所述,从最早的“沂州中学堂”到现在的“临沂第一中学”,在各个时期虽几易其名,却始终一脉相承。现在一中档案室还存有一些解放前的学校公章、照片、教学设备等珍贵资料。文革期间,临沂一中曾用过“红旗中学”、“临沂中学”等名字。各项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焕发了青春。王曰琏、王思清先后任校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于197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办好的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杨福纯出任校长,薛忠伦任书记。杨校长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学校大力推行实施,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主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1993年经省教委全面检查验收,荣膺“省级规范化学校”之称。老校风光1999年李世良任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带领全体一中人,为一中勾画出了壮丽的发展蓝图,承担起了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历史重任,使一中各项工作都稳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临沂一中历经风雨百年,已是桃李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高素质的一中人;先进的教育理念,打造出一批批继往开来的一中人。多年来,人们对从一中走出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综合素质高、能力强。文化建设《临沂一中报》记载着临沂一中创业、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史进程,成为一部浓缩的纪年宝典。《临沂一中报》在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荣获校报类“最佳校报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荣获校报类“最佳校报特等奖”。学校还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师生员工。校园内的励志楹联、宣传标语、宣传张贴画,充满文化味的楼馆、道路、园林名称等都出自师生之手。学校的校旗、校徽都是从学生的设计作品中评选出来的,学生自创自办的报纸《未了报》、校刊《逸兰亭》《思庐说》《《梅子树下》(原《文摘小报》)、年级刊物《风景》等,让文化建设活跃在自己身边。银杏园中名为“家园”的雕塑也是临沂一中教师自己设计的,由学校指导、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爱心书市”“爱心募捐模拟拍卖”“班歌比赛”“高二篮球联赛”等已成为一中特色项目。南校简介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目标要求提出的建设项目,是在省市很多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着眼于临沂市的长远发展,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构想,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和科教兴市的韬略。南校鸟瞰该新建项目选址位于临沂市经济开发区内,西临优美典雅的沂河,东起205国道,西至李公河,南起北横大道,北至二号路。学校占地31.7公顷,建筑面积约15.8万m2(含风雨操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和实验教学综合楼各1座,建筑面积56120m2;学生公寓11座,建筑面积44016m2;食堂及浴室1座,建筑面积17131m2;综合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13993m2;礼堂1座,建筑面积6010m2;风雨操场1处,建筑面积6010m2。另有教师公寓1座,附属办公楼1座,门卫2个。其中,西侧由临沂市第三十一中学(临沂市外国语学校)使用,餐厅、行政操场、东南大操场为两校共用,东区的宿舍区(包括餐厅附属楼)与教学区由临沂一中使用。南校高中校区目前可容纳60个教学班,每班实际人数为60-70人(招生简章的“56人/班”请勿相信),按国办学校形式运作。在校园环境、办学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争取全国一流,设施、设备、师资争取省内一流,确保生源质量达到市内一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全省一流,运转三至五年,跻身全国名牌学校行列。南校风光建设临沂一中南校区是临沂市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需要,对推动开发区的建设进程,提升开发区的品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的建成也是城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将极大地缓解城市化加快所带来的高中就学的压力,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的渴求,让广大临沂普通百姓的子女接受优质中学教育。同时,该项目将拓展临沂一中优质教育资源,与原校区一起在沂河两岸遥相辉映,带动临沂市中学教育的发展,再铸临沂一中明日之辉煌,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保证优质生源,学校招生范围将立足临沂市,辐射全省。同时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势,给大学培养优质生源,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联系电话:0539-8310924
锟斤拷锟斤拷谋思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私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 锟斤拷站锟斤拷图
Copyright © 2011-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