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第九中学安徽省淮南第九中学,简称淮南九中,是八公山区第一所中学。淮南九中自1958年5月建校四十七年来,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一、借地办学,艰难草创(1958年5月——1959年4月)淮南九中的建设,得益于淮南煤炭事业的发展。淮南煤炭事业经过建国以来近十年的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作为淮南煤炭事业的生力军,新庄孜矿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又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矿区人口激增。为解决矿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市里决定:在新庄孜举办一所中学——淮南九中,1958年9月招生。淮南九中办学之初,有教师4人,首批招收新生140名,教导主任廖承中;校址、校舍尚无着落,只得借用原新庄第一小学(现八公山区第二小学)的校舍上课;校长、书记也尚未任命,由现在的八公山区第二小学前身——原新庄第一小学的校长周延秀代管。这一阶段,淮南九中在借地办学的同时,又由教导主任廖承中负责选择校址,督建校舍。当时供选择的校址有两处:一处在现淮南九中位置,一处在现淮南十三中的位置。经廖承中等人反复实地踏堪后认为:现淮南九中位置面临蔡新路,邻近人口稠密区,土地面积较大,附近有溪流水源,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遂选定为校址,一直使用至今。淮南九中校址选定后,校舍建设立即开始。首批校舍除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之外,主要建筑是四栋砖拱房——使用面积约512平方米。二、落地生根,初具规模(1959年4月——1967年6月)1959年4月,淮南九中校舍主要建筑——四栋转拱房——投入使用,两栋作为教师宿舍,两栋作为教室、办公室。在1959年4月搬入崭新的校舍同时,淮南九中第一任校长王殿成也到任了。王殿成校长在九中期间,还兼任老公山山区(相当谢八两区)教育局党支部书记。淮南九中各方面的工作就此走上正轨。1960年9月,淮南九中与周边居民为九中农场发生纠纷,王殿成校长因此离任。为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何继先调任淮南九中书记、副校长,方大义任副校长。这一时期,淮南九中的建设又获得较大发展,教学区校舍布局基本成型。1960年6月,第一栋教学楼(即现科技馆对面4#楼)动工,同年九月,这一栋拥有10间标准教室的教学楼投入使用。1966年,教学区干道(当时为荒坡)南的实验楼和路北的中教学楼先后建成,两栋共计20间标准教室。与校舍建设同步,学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自1959年9月起,淮南九中又招新生4个班,形成6个班的规模;至1967年6月,学校发展11个班的规模。这一时期,学校从领导到教师的决心很大。王殿成校长提出“横下一条心,打响第一炮”的口号,规定全校不到24点不睡觉,创“四好形势”的活动搞得比较好,上级部门组织了若干次现场会。由于学校教育工作措施得力,我校第一届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曾获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正当淮南九中校舍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教育管理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淹没了学校作息的铃声,学校主要领导何继先书记和方大义副校长于66年“靠边站”,学校陷入混乱状态。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1967年7月——1976年12月)淮南九中经过文革初期的大动荡之后,1968年5月30日,以学生为主成立了淮南九中大联合委员会;1968年12月成立革委会,许良成任淮南九中革委会主任,张华平任革委会副主任。在此期间,方大义曾被结合进革委会,不久即调出。自1967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开始,先后有矿务局水泥厂徐超礼、化工厂姚兴化等多人任淮南九中工宣队指导员;徐超礼还曾任淮南九中党支部书记。矿务局水泥厂徐超礼在九中工作期间,曾为我校自建现科学馆前两层简易楼从水泥厂争取到建设资金。文革期间,淮南九中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淮南九中的建设仍然获得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了本地区教育需要。建校之初,淮南九中没有围墙,没有大操场。在文革期间,经历届师生的共同劳动,完全靠自己的双手,上山搬石块砌起地上部分高两米左右的围绕学校近百亩土地的完整院墙;车拉、筐抬削平上坡,建成了300米跑道的大操场和一个水泥篮球场。除此之外,全校师生还自己动手,在现科学馆对面位置,于1975年建成了10栋两层简易楼。除这些自建项目以外,文革十年淮南九中得到了投资建设项目有一项较大,即1970年建成北教学楼,共12间标准教室。文革十年是淮南九中教育教学力量的积累期。在这期间,有两件事对淮南九中日后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其一,1967年7月,淮南九中一次接受吸纳了20名64届、65届大学生来校任教,教师队伍由34人增加到54人,这20名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全市知名的名牌教师,为淮南九中争得了巨大的荣誉;其二,1971年初,淮南九中招收了第一届高中班,正式成为完全中学。文革期间,淮南九中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1973年在校学生2400名,共有42个班级;仅73届高中毕业班有18个班。文革后半期,淮南九中校级领导有过多次变化:首先是1971年夏,徐良成在革委会主任任上调离,王旭调进淮南九中任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第二是1974年王旭在任上调离,颜孝严接任党支部书记,1974年夏,詹秀明调任九中革委会主任。四、科学逢春天,桃李满园芳(1977年2月——1980年7月)1977年初我国重新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基础教育终于迎来了山花灿烂的春天。淮南九中正是淮南基础教育园圃里最先绽放的最美的花朵之一。1977、1978、1979、1980年高考连年告捷,取得了与淮南二中、淮南一中相当的优异成绩;又在淮南历年的各学科竞赛中多次独占鳌头。这一时期,我校师资力量雄厚,1967年7月一次接受的20名64届、65届大学生,已经成长为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在“科学的春天”的时代热潮推动下,教师传道授业的精神空前高涨,教研空气浓厚,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1978年,语文组教师为语文教学发生争论,争论双方一致同意请一中、二中、五中等兄弟学校同行20余人前来评课,争论代表四人轮流上台讲课。这件事,在淮南市中学语文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淮南二中曾请我校前去交流经验。1978年,詹秀明校长调出,(先前是革委会主任,文革后改称校长)颜孝严任党支部书记。1979年,提升李龙光、李龙吟为淮南九中副校长。五、孔雀东南飞,另一种辉煌(1980年9月—1991年底)省市重点中学单独提前招生以后,淮南九中生源颇受影响。淮南师专、淮南教院办学急需用人,加上东西部地区差别,使淮南九中师资大量外流。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和老教师的大批外流,严重地影响了淮南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淮南九中从淮南市第一流完中,逐渐降低为二流完中、三流完中。在这样的办学条件,我校又经历了两次对学校发展影响极大的事件:其一,1980年秋,我校高中81届与淮南十三中在十三中联合办班,联合班以高考失败告终;其二,1986年,市属三流学校下放到区,淮南九中被定为八公山区重点完中,因淮南十三中反对未果。由于普通高中全市性的萎缩,也由于我校沦落为三流完中,至1992年,淮南九中萎缩到极点,全校仅10个班级,不足500人,仅相当于73年规模的五分之一。自1980年至1992年的12年间,淮南九中流失的骨干教师近40名,其中有省知名教师——合肥八中教学副校长聂祥水,淮南市知名教师——淮南二中教学副校长郑修国、原淮南市教委主任李龙光等。这些教师的流失,是淮南九中的损失,也是淮南九中的骄傲,他们有的作为名牌教师享誉教育届,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的部门领导。淮南九中因此被戏称为“淮南黄埔军校”,也算是淮南九中另一种苦涩的辉煌吧。这一时期的领导班子为挽留人才,为争取九中发展的机遇作为较大努力。1980年秋,詹秀明校长调回九中,颜孝严书记退休。1983年底,詹秀明校长退休,李龙吟、李龙光二位副校长调出。1984年初,郑修国任淮南九中校长、副书记。1984年10月,孙自良任淮南九中校长,同年下半年,郑修国调出。1986年7月,李龙吟调回九中任党支部书记,1991年底孙自良校长调出。六、不甘沉寂,力争上游(1992年元月——1998年9月)面对困难,早在1991年夏,淮南九中教职工就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始了“深化改革,振兴九中”的大讨论。借这次大讨论的东风,淮南九中于1992年夏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量化管理系列措施”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量化管理系列措施”以封闭管理为依托,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纲目,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组织纪律进行具体易行的评价。“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1993年夏实行改革实验以后,淮南九中学校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校园清静了,干净了,师生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减少了、消失了。由于校风、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的声誉也逐步好转,生源质量逐年提高。至1994年夏,由于生源好转,初中97级新生(94年夏入学)不必分好坏班,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可编为4个足额平行班级。由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硬,在1995年夏的区、市、省三级普九验收工作中,淮南九中受到区、市、省三级领导的好评。在这种良好的形势下,淮南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又出现了可喜的回升,1997年和1998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连两年进入淮南市前十名,中考录取省市重点中学人数分别为8人、12人。1997年参加淮南九中八公山区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以较大的优势获得团体冠军。由于这些可喜的变化,淮南九中不仅止住了萎缩的势头,而且班级数、学生数大大增加,拥有25个班级、1300多学生。针对当时淮南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百舸争流的局面,淮南九中又提出了“兴办地区一流学校,育跨世纪四有新人”的口号,深化改革,在教职工聘任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本阶段淮南九中的基本建设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建成了一个标准语音室,一个标准微机室,电教设施达国家I类标准;1998年夏动工兴建的两栋40户安居工程楼于1999年初竣工。本阶段淮南九中领导班子团结稳定,1992年~1998年4月李龙吟任书记,1995年徐佩耕任校长。七、勇敢拼搏,成绩喜人(1998年9月至今)这一时期之初,学校面临本地区兄弟学校的竞争压力很大,生源竞争激烈。面对挑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实行“年级组管理”的制度,强化“量化管理系列措施”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使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可以得到切实执行;第二、通过“联谊活动”争取与淮南十七中、淮南六中、化肥厂中学、矿二十一中等等兄弟学校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内容有——公开课、说课、经验交流活动,联考活动等;第三、校内学科教研组活动与每学期坚持的“评优课活动”相结合,大搞“名师工程”。经过奋勇拼搏,淮南九中教育教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校初中部从1998年起开始在本地区崭露头角,一年送入重点中学10多人,改变了以前每年几个人的局面。目前淮南九中初中部全市知名。多年以来,淮南九中中考省重点达线人数全市排名在前五名之内;2003年,我校荣获“初中数理化竞赛安徽赛区优秀指导奖”;在2004、2005连续两年初中外语竞赛中,我校分别以57人获奖、92人获奖的成绩居全市第一。初中部的进步,推动了高中部的发展。1998级高一进校之初,年级全体教师就决心打一场漂亮仗,提出了“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把自己当做班主任”的口号。到这一届进入高三的时候,整个年级已经形成了尖子生群体。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杨洪涛力排众议办起了复习班。招得复习生50余人,27名理科生单编一个复习班,因为种种原因另外二十多名文科生插入应届班。那时学校还没有实行“坐班制”,但全体高三班主任到得比学生早,走得比学生晚,任课教师没有课的也在办公室坐班。2001年高考,这届学生应届考取15人,历届考取11人,全市(含凤台县)排名第七。从这一届起,直到现在,我校稳居本地区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第一的位置;多年以来,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全市排名第七。(含凤台县,2005年含山南新区)在这样局面下,淮南九中由1998年的25个班、应历届在校生1300多人的规模,发展到现在56个班、应历届在校生3800多人的规模。与教育教学工作蒸蒸日上相比,淮南九中校园建设明显滞后,教室、办公室不敷使用,2002、2003、2004、2005年,初二年级不得不借停止招生的八公山区中学教室上课;2005年高一招生14个班,不得不借3公里之外的淮南十九中校园上课。2005年3月25日,一栋8350平方米50间教室的教学楼正在施工中,预计2006年3月25日完工。该楼投入使用后,几百名住校生的食宿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在这个时期,教师住房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详情如下:1、1998-1999年,市政府发起“为教师办好事”活动,市百货公司为我校营建7#家属楼(5层、20户);2、2001-2002年:福利分房时,我校建8#家属楼(5层、40户);3、2002-2003年:集资建房时,九中建8#、9#两栋家属楼(5层、40户)。这几年教师人数增长较快,教师人数达135人,但是仍然赶不上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2005-2006年度不得不借用淮南十九中13名;新招聘的教师定岗困难多年来困扰教育教学工作。1999年3000平方米的科学馆开工建设,2000年9月1日投入使用,基本满足了实验、电教急需。本阶段校领导有所变动:2004年6月,徐佩耕校长调出,楮衍光书记调进。联系电话:0554-8551170